时间: 2024-06-13 01:11:56 | 作者: 产品中心
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马润生(1871—1945)在20世纪20年代敏锐地发现,国内制造工业所用的粉状原料绝大部分由国外进口,磨粉工业还是以人工动力居多,有一二家采用所谓新法,也只是一种不健全的尝试,因此磨出来的粉末,品质既不纯净,细度又难划一,不能适应任何新兴工业的需要,由于大多数工业原料受人牵制,发展阻力很大。
艰辛创业。1925年,马润生在上海创办顺昌石粉厂。1929年,马润生的长子马雄冠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同济大学机械专业毕业,进入顺昌石粉厂工作,担任工程师,负责管理石粉厂的机器设备。马雄冠自幼跟着父亲学习,目睹了父亲创业的艰辛和不易,继承了父亲爱国报国之志,终身以“实业救国”“工业救国”为理想。虽身在豪富之家,但马雄冠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,丝毫没有沾染上纨绔子弟的奢靡之风,他生活简朴,为人方正,工作勤奋踏实。马雄冠担任石粉厂工程师后发现,随着石粉厂规模逐渐扩大、机器逐年增加,磨损程度也相当惊人,急需配套机修。
1930年,马雄冠依靠石粉厂,将机修车间发展为铁工厂,定名顺昌铁工厂。自此,在马雄冠的苦心经营下,顺昌铁工厂开始自主生产机械设备。
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中国民营机械企业规模小、技术上的含金量低,大都以修配为主。但顺昌铁工厂拥有大量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专业的技术人员,他们在马雄冠的领导下专注研发技术和产品设计,并博采众长。马雄冠雇佣现代产业工人,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,经过数年锤炼,顺昌铁工厂已能设计制造出复杂机器,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具备高技术实力的机械制造企业。
1936年3月6日,顺昌公司在申报上发布《上海顺昌机制石粉厂顺昌铁工厂启事》,正式宣告承制机器业务。这标志着顺昌铁工厂经过马雄冠和设计师、技术工人数年艰辛努力,已经初具规模。此时的马雄冠雄心勃勃,准备逐步扩大业务规模,开始建造钢结构的金工车间。但1937年日军突袭上海,顺昌铁工厂遭到重大打击,不仅金工车间未能建成,更要命的是铁工厂不在租界内,被迫停工。
内迁先锋。马雄冠在战争爆发时,就开始策划搬迁事宜。当局号召上海工矿企业内迁时,马雄冠积极做出响应,主动将顺昌铁工厂内迁到大后方,生产支援抗战的军用物资,补充后方的民用供给。在马雄冠的引领作用下,一批上海企业纷纷踏上内迁的路途。
1937年沪淞保卫战打响,民族存亡危在旦夕。为保存抗战实力,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工业公司内迁序幕正式拉开。它深刻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域布局,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,甚至有人称它为“中国工业史上的敦刻尔克”。其中马雄冠领导的顺昌铁工厂是上海第一家内迁企业,也是机器工业中的重要企业。
马雄冠是坚定的爱国者,动员内迁时,自己的利益早已置之度外。他认为既然拥护抗战,就必须把可能陷入敌的工厂迁到后方。第一步目的是避免养敌,第二步目的是希望增加后方生产,加强抗战的力量。
1937年8月22日,顺昌铁工厂首批机器零件在日军的炮火硝烟中“冒险用民船划出,取道苏州、武进而至镇江转船拖至武汉”。“8月27日,21艘木船装载着新民机器厂、合作五金厂,以及顺昌铁工厂和上海机器厂的机器、设备和物资,连同各厂职员、家属及160余名技工,在各厂重要职员高功懋、刘元义、邵仁理、金祥宏等分别率领下,冒着敌人炮火由苏州河率先驶出,走上内迁的征途。”
经过近3个月的艰难跋涉,10月中旬,顺昌铁工厂由上海迁出的机器设备陆续到达武汉,四批物资共17条木船,由高功懋、孙孝儒、瞿世范等人领队,随迁工人45人,内迁343吨物资均奇迹般地安全到达武汉。
马雄冠不顾舟车劳顿,在硚口租厂房紧急装机复工,为抗战生产军需紧急物资,内迁人员不顾水土不服,夜以继日地赶制南京兵工署所需车床。
然而随着战场形势的恶化,日军经常轰炸汉口,汉口也成为了抗日前沿阵地,军用物资必须要保证。在得到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借款协助后,1937年12月7日,马雄冠率领重庆铁工厂再度内迁,首批机器零件运离汉口,一部分于12月20日抵达重庆。12月,到达重庆的有工人45人,物资约200吨,其中有车床11部、搪床11部、铣床及磨床4部等设备,铁板29吨、生铁60吨等原料,炸弹壳等机器产品。大批物资、人员的远程搬迁,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、精力和时间作系统规划,这番“折腾”给顺昌铁工厂带来了巨大创伤,极大削弱了制造实力。不幸中的万幸是,重要的机器设备完好地存下来。但在第二次迁移中,顺昌铁工厂接受军事任务,为重庆炼钢厂从汉阳钢铁厂抢搬了约500吨的大型设备,为了抗战,马雄冠放弃运输顺昌铁工厂的部分物资。令人悲痛的是,在迁移途中5名技术工人不幸牺牲于日军飞机的轰炸。截止到1938年9月15日,顺昌铁工厂到运物资262.1吨,到达工人47人,这些都成为后来抗战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。
抗战脊梁。顺昌铁工厂在内迁过程中曲折艰辛,危机重重。在马雄冠的领导下,顺昌铁工厂的员工誓死不当亡国奴,“大家为了抗日,没有一个人喊冤叫苦”。马雄冠及其员工深知机器装备在国家军事竞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他们怀着工业报国、机器建国的理想,不畏艰险,敢于抗争。马雄冠更是展现出一个爱国企业家实业救国、勇敢精干的精神。上海西区沦陷后,“马雄冠不顾危险,由镇江返回上海,拆运第二批机器和原料,当第二批木船刚离开厂区,就不能再通行了”。
顺昌铁工厂内迁到重庆后,改组成立顺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铁工厂,以支援抗战为宗旨,以制造机器为己任,努力实现“工业报国”。在抗战期间,马雄冠和大多数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,通过建立先进管理制度、人才教育培训、组织先进机器等手段,慢慢的变成为大型的民营机器制造企业,生产出各种机器和军需产品,为大后方提供各种设备,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,真正成为民族的脊梁。
但是,从1944年底到抗战结束,由于国民政府腐败,通货膨胀严重,工矿企业普遍衰落。顺昌铁工厂也难逃厄运,举步维艰,出现严重亏损,不得不宣告停业,遣散工人。但是,在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,马雄冠和顺昌铁工厂的员工用自身行动践行了实业救国的志向,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,以民族独立、支援抗战为目标,始终将国家利益、民族安危置于个人利益之上,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诠释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真正内涵,他们所走过的艰辛内迁报国之路,也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瑰宝。
上一篇:工业用磨粉机厂家
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09056488号-7